首页   >   教育   >   肥了教辅机构、扬名高考工厂,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是什么?


肥了教辅机构、扬名高考工厂,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是什么?

发布时间:2019-05-16    来源:互联网    阅读:675

“5:30起床,5:40跑操,10分钟内穿衣服叠被刷牙洗脸(叠被子要铺面平整无褶皱,有棱角)”

“22:10熄灯睡觉。一周统一洗一次澡,平时只能擦擦身。周六给40分钟自由支配时间。”

看到以上要求,恍惚间以为是部队集训、监狱示范活动的非常态要求。事实上,上面两条,只是“高考工厂——衡水中学”近百条校规中不起眼的两条。

“明确”、“绝对”、“禁止”等字眼频现,很难想象,这样一种应试教育状态下,学生是否已经成一种超越了“人”的一种独立存在,就像人造的机械、流水线,二十四小时开动也无妨。倘若坏了,就修一修,修不好,就换一台。毕竟,中国有14亿人。

云图片

在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的应试教育系统中,连洗澡的时间、次数、形式都要被限定。学生,已经不再是个体的人了,他们逐渐异化成为了教育系统的一个指标、学校成绩的一个数值。据悉,衡水中学的校门、食堂、教学楼上,都贴满了历年考生的成绩,北大清华者比比皆是,用琳琅满目的数字给每一个学生洗脑。每一个学生被榨干了精力、时间、创造力,为了一张张考卷上枯燥的分数。

似乎所有的所谓的名校只把优秀学生的一生统计到大学生涯,仿佛只要进了名校就代表着成功的人生,丝毫不关心以后的职业生涯,这也是偷换概念的伎俩。

那么牛娃们的职业生涯究竟如何呢?中央教科院的最新调查结果: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,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不仅如此,他们还有另一个调查结果:全国100位科学家、100位社会活动家、100位企业家和100位艺术家,除了科学家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,其他人所获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。

    所以,这种应试化的教育,换来了更好的结果吗?显然没有。

应试教育改变不了高考名额分配,也改变不了教育资源不公平。随之而来的最直接后果,就是“内卷化”,所有的学习竞争压力、学习成本都随之被推高。大量本不欲用命博分数的学生,也不得不被带入这场军备竞赛,从高考到中考,再到各种升学考,如果高三阶段的军事化冲刺暂且可以理解,那么压力层层叠加后,一二线城市到处可见,小学生拖着沉重的拉杆箱上学,是个什么样的“育人”初衷?

最终的结果是,所有人的学习压力都增加了,唯独个别学校的“业绩”增长了,成为了远近闻名的“高考工厂”;以及课外辅导产业越来越庞大了,越来越暴利。数据表明,K12培训市场规模从2016 年的 3390 亿元将上升至 2020 年的 6680 亿元,一线城市更为显著,2016 年,主要城市的 K12 课外辅导人次增长实际上介于同比 30~50%的区间内,行业龙头公司好未来(目前覆盖 27 个城市)和新东方(目前覆盖 61 个城市)在 2016 年间的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 52%和 67%,单以K12培训机构学而思的上市主体好未来举例,最近一财年净利润高达3.67亿美元。

云图片

诚然,中国的生存环境留有应试教育的土壤,很多人认同应试教育的价值。我也同样认可,高考是现有制度下为数不多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,是大山里的孩子走出来,在一二线发光,改变命运的不二途径。但是,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人有能力在社会生存。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,局限了优秀、成长的定义,让学生只能在试卷、课本中被定义“优秀与否”。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天资聪颖、多才多艺的学生被磨灭、摧毁了。更有甚者,用扼杀个性培育驯服工具的方法来教育,过于强调统一意识形态,压抑甚至摧毁人的质疑能力和主观创造性,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。而如果作为未来国民经济根基的教育都如此鼠目寸光,那如何在二三十年后的高科技竞赛中带领整个国家突围?

此前的热播剧《都挺好》,长子苏明哲也是天之骄子,清华、斯坦福,无一不是是父母亲友、学校机构眼中的骄傲。但是,这一切换来了成功的人生吗?欠缺综合能力的苏明哲,在现实困境中沉沦、失衡,最终走向浑浑噩噩。

在每一个浑浑噩噩活下去的牛娃“苏明哲”背后,都有一个获得了无数赞誉的名校、一个个赚到盆满钵满的辅导机构,以及一个面子上看似有光实则内心已然迷失的父母

谁才是这场游戏的受益者?

作者:钟玮玮,著名天使投资人,知名财经博主。